首页 > 应知应会 > 2014年度中国十大事件

  • 2014年度中国十大事件

    添加时间:2015-1-12 8:30:28        浏览次数:938

    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召开,开启“协商与法治”国家治理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政治挂帅,后30年经济统领,分别塑造了政治中国、经济中国两个时代,从2014年起,正式启动协商与法治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地位突出,所以大家普遍关注法治中国,但事实上,今年所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协商与法治都有重大部署,站在未来回望今日,协商之历史地位将丝毫不逊于法治。


    二、以APEC会议为鲜明标志,中国开启“一对多”集体集中外交新模式。

    中国红的地毯、皇家黄的瓷器、庙宇式的饭店——尽管APEC会议的土豪作派并不令人欣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万邦来朝”的天朝梦似幻似真,习大大与四夷酋长们短时间内集中会谈,也的确取得了许多实质性成果。继之,李克强总理出席第十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习近平主席出席G20峰会,并在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后,与太平洋岛国8大岛主集体会晤;紧接着,李克强总理出访中东欧,横跨欧亚、密集会见丝绸之路各国领导人。在世界经济寒冬之季,中国领导人积极布局全球,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外交新局面。

    什么是APEC

    APEC由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名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的缩写。APEC是亚洲一太平洋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了APEC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堡垒."

    什么是G20

    二十国集团(Group of Twenty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又称G20、20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925日成立,是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二十国集团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二十国集团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90%,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


    三、以“一带一路”为突破战略,中国在中美俄欧已然开始的短兵相接新格局中不再退让。

    自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持续发酵、线性拓展,可窥其深,难见其底。因经济冲突、利益调整而导致的全球性政治危机日益加剧,到2014年,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极”的主要大国或经济体:中、美、俄、欧,开始撕破脸皮、短兵相接。11月刚刚在APEC北京会议上握手、谈笑的奥巴马、普京,各自回国后即拉开了惊心动魄的卢布保卫战,为2014年世界变局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贴身肉搏至今仍在继续,中国和欧盟在这场博弈中始终不曾置身事外,也的确难以置身事外,因为地球村早已深化到如胶似漆。对中国而言,这场肉搏战是一本深刻的教材,需要领会的启示太多,需要准备的事情太多,需要调整的战略太多,动作稍晚,可能就粉身碎骨。所以,“一带一路”抛出来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了,反间谍法提上日程了,国家智库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了。脸上笑着,手腕掰着,脚下踹着,这或许将是剩余的战略机遇期、窗口期的国际关系新常态。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英文缩写是OBAOROBOR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以共同开创亚洲发展的新未来” 为题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政府在“救经济”与“调结构”的两难中徘徊取舍。

    企业生存困难,不少老板跑路,中国大多数行业和领域在世界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中艰难度日。经济能否有起色,不仅是老百姓对生活的强烈期待,而且是对新一届中央和国务院执政能力的强烈期待。这个卷子若是答不好,其他的成就都难免黯然失色。经济下行时期,最能暴露一个国家的经济弱点,因而也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甚至是被迫而生的黄金时期。然而,调结构、转方式,都是需要阵痛的,都是需要扛得住压力的。如果为了调结构、转方式而坚决不注水、不救濒危行业,可能的结果之一是崩溃,但如果注水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也可能功亏一篑。党和政府是希望借此机会调结构、转方式的,特别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但是民生的巨大压力谁也不敢轻视。所以,我们可以从2014年的若干重大经济决策中看出决策者的两难,比如定向注资,比如强力提振股市,比如房地产调控日渐松绑,比如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日益加大,等等。孔子说:“无可无不可。”我们也不必苛求本届政府一定要严格遵守最初的诺言,因为国家治理是责任担当,而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注意的是,中央对本年度经济的描述是“下行”而非“下滑”。一字之差,用意完全迥异。下行,是中性词,是经济规律的一部分;下滑,则是贬义词。认可下行就是接受新常态,强调下滑则可能暗藏误导之意。


    五、新一届中共中央反腐力度始终如一,四大老虎连根拔起,政治深意值得关注。

    中共十八大之后,由习近平、王岐山所组成的反腐“黄金搭档”,刀快斧利,左劈右砍、上挑下刺,老虎苍蝇一起打,招式渐欲迷人眼。就在朝野内外议论纷纷,或赞誉,或讽喻,或期待,或失望之时,2014年度反腐大戏继续一幕幕上演。山雨欲来风满楼,民间传说的各大老虎皆应声落网,各大山头、各大家族的门客喽啰也被渐次收网。周永康、徐才厚、苏荣、令计划,均在预料之中,接下来还有谁?人们觉得云深不知处、山里还应有老虎。重拳开路之后,治本基础是否已经铺就?治本时间是否已经争得?制度的笼子如何扎牢?反腐败的艰巨任务如何与依法治国同步推进?2015,反腐或者有新的特色。


    六、以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为核心,全国人大确立4个国家级纪念日。

    2014年中国新确立4个国家级纪念日: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30日中国烈士纪念日,12月4日国家宪法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其中,国家宪法日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宪法落实了,法治中国就可以说功成一半了。其他三个纪念日都与抗日战争有关,这固然与当前中日关系冰冷有直接关系,但作为长久的国家纪念日,意义不止于此。倭寇侵略是民族之痛,抗战胜利则是民族复兴之重大转折点,对这段历史无论如何铭记、如何纪念、如何思考、如何借鉴都不为过。我亦注意到,网上有不同声音,譬如有人说:重视纪念死难者而不重视纪念捐躯者,特别是国军捐躯者,仍然是弱者的表现。这一说法事实上是有点矫情的。新确立的三个纪念日中,有一个就是纪念烈士的,这烈士是包含了自1840年以来的所有英烈的。而且,纪念死难者总比不纪念要强数百倍,义愤之心、努力之志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的。再譬如有人说: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而不纪念建国之后的若干次集体牺牲者,是有选择的记忆。这同样应当回答:纪念总比不纪念强,进步总是一步步来的,不能因为没有看到跑步前进就否定稳步前进的积极意义。况且,建国之后的事争议颇大,你所执者,未必就是正论。让历史再飞一会儿,未尝不可。


    七、香港“占中”事件持续数月,香港政治生态或因此而重塑。

    自9月底开始的香港“占中”持续两个半月,经过若干曲折后,终于在2014年底前通过法治的方式清场、收场。事件直接诱因是2017年直选方案问题,但事件缘由却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有对民主选举方案本身的异议,有香港回归以来长期存在的经济与民生问题,有香港自身的寡头操纵问题,有殖民文化的遗留问题,有国民教育的未及时落实问题,当然也毋庸讳言,有中央政府在港澳工作方面的不足和偏差问题。占中,几乎成为问题,但最终或者成为了一次问题的集中解决。上火了,泻火了;脓包,挤了,散了;话,说了;气,吐了;事儿,挑明了;想挑拨的,挑拨了;该冷静的,冷静了;张力,释放了。太阳升起,从头开始,未尝不是塞翁失马。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对“一国两制”再作深入、全面思考,对港澳工作方法再做梳理、调整,不仅不能因事件的落幕而松懈,反倒是要真正地重视起来了。

    什么是占中?

    “占中”指的是正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占领中环”,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和平占中”或“占中”。

    “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

    近年来,“占领”运动在各国都有出现,已经成为一种街头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部分公众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手段,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这类“占领”活动在社会对抗情绪严重的国家经常会导致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而这种通过激烈对抗表达诉求的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法的,警方都有权依法处置。


    八、国民党在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中失利,马英九执政能力受质疑,历史地位也恐乏善可陈。

        台湾地区当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台湾今年的这件大事也必须纳入中国的年度重大事件中来。国民党此次大溃败,被视为是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失利。用大陆网友的话说,我们又一次见证了那个熟悉的国民党。更有网文说,国民党自成立以来就是脱离群众、山头林立、暮气沉沉的一个政党,从大陆到台湾,百余年来,它并无根本长进。国民党大约就是如此吧,偏偏又赶上了马英九这样谨慎有余、魄力不足的领导人,也是醉了。第一个任期你不敢有所作为,可以理解,选举政治嘛!都第二个任期了,你还这样唯唯诺诺,那真的就是不堪大任了。“九合一选举”你已承担责任、卸去党首,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你的地位将如何,恐怕也就寥寥几笔,且难逃败笔。


    九、恐怖主义与社会戾气相交织,中国的社会治理需要有战略性思维与转折。

     胡温时代,虽然也有几次大的恐怖活动,但尚未见频频发生(当然,也可能如网友所言,与新闻自由度有关),本届中央和政府政策得民心、工作有力度,但恐怖活动似乎进入了一个频发期,点火之处已不仅局限于新疆、西藏等地,而且在昆明等地也发生了重特大事件(“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或许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同时,这一两年来,公交纵火案、当街砍杀案、开车撞人案等泄愤事件不断刷屏,社会戾气空前暴涨,所反映出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但说白了还是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矛盾多发期等几个时期的叠加,以及国家治理层面存在的一些部门和地方官员有意无意漠视民意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现代化时代的现代化国家,在管理者如此众多、如此密集的国家,仍然有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实在是令人脸红。趁法治国家建设之东风,尽快理顺民意呼声渠道,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民主参与机制,迫在眉睫。


    十、南水北调中线贯通,历史功过且待后人评说。

    南水北调中线贯通,无疑是今年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所以将之作为年度十大事件之一纳入。没有哪个国家的首都,像北京这样娇贵、这样备受尊崇。北京的过度膨胀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是暂时无解的,有人提出了迁都这样的釜底抽薪的办法,但真正实施的还是南水北调这样的浩大工程。中国制度的特点决定了中国政府的执行力,老美徒然艳羡也没办法效仿,但是,正如三峡工程至今仍有很多不同声音一样,南水北调的历史评价也恐怕不是当代人可以完全论定。我一是共产党员,二不是专业人士,不会臧否这样的大事,但作为历史人,也不妨说,历史的事,后人裁之。